18. 第18集《灵峰宗论导读》

灵峰宗论 妙音0 加书签

天才一秒记住【小粉书】地址:xiaofenshu.cc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52面,

二、观受是苦

前面的观身不净那个身,它是一个色法。这个“受”呢,所观察这个“受”是一个心所有法,等于是一个心法,有明了性的心法。“受”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会出现一个“受”、感受,这个受可能是苦受,也可能是乐受,也可能是不苦不乐的舍受。

我们解释一下,当然我们凡夫是贪爱娑婆,这个贪爱是怎么生起的呢?就是在受用的时候生起贪爱。前面的色身是所受用,受,它到底去受用谁呢?主要是受用这个正报的果报。当然依报也是,但是依报体毕竟是一个比较疏远的因缘,果报体是正式的受用。所以这个色身是所受用。前面的我们对所受用的境界生起贪爱,那不净观已经对治了,现在我们要更深一层地找出能受用的这个受,我们对于能受用的这个受也应该对治。

我们解释一下,对于能受用的这个受的贪爱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喜欢睡觉的人,打板的时候他愿意再多睡五分钟,其实他不是想要多睡五分钟,他是喜欢多睡五分钟的那种乐受,他是喜欢那个受,就是我在这个地方再多睡五分钟,温暖的被窝里面,他有那种乐受,他是喜欢那个乐受,至于睡不睡那是其次。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睡得太多的时候,当乐受消失的时候,我们不想睡。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目的不是想睡,我们在乎的是我们跟棉被接触的时候那一份的乐受,我们希望它相续下去。所以前面是对治所受用的色身,这个地方是对治能受用的那个受,这叫观受是苦。用这个苦谛的智慧来对治对于受的爱取,是这个意思。我们看蕅祖的偈颂:

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苦果实堪悲,辛酸难比;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我们也是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个总标,总标六根的缘起。

这个受一定要有根,根境的和合才会产生受,这个根。这个根是怎么来的呢?妄想驱驰,就是我们这一念的妄想,《楞严经》说这个叫攀缘心,向六尘的境界去奔驰流动。然后吸揽,就把这个前尘,这个“前尘”指的是六尘的境界,色声香味的境界,把它给执持住。“吸揽”就是把它给抓住,执持。然后就变成所谓的所依,这个所依就是六根。唯识学上说,识要依止根才生起了别功能,这个六根是识所依止,所依就是六根。所以我们这个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的受,它是一念的妄想活动去跟境界接触了以后才产生的。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大智慧,说讲“观受是苦”就讲苦的相貌就好,为什么要讲六根的缘起?这个就是圆教修行。圆教修行它一开始就强调自性空,这个是很重要。为什么你的修行你一定要依止你的清净心去发动?就是你知道你所观察的色身或者你这个受都是如梦如幻的,它不是你过去所说的那么的坚固、不可动摇,不是,如梦如幻。你先把这个受的相貌知道它是因缘生、无自性,你自己就很有信心了——原来改变这个受是可能的,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受本身是无自性的,“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它是假借因缘而生的,它是没有真实体性的,它是如梦如幻的,调整它是容易的,是这个意思。

那么有这样的一个前方便,我们知道这个“受”的生起是因缘生的时候,我们就容易调整了,就正式讲苦谛来调整它。苦谛有三种苦:行苦、苦苦、坏苦。

一、行苦: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

这个因缘果报,当然业感有快乐的果报、有痛苦的果报,这当中没有一个上帝的主宰者,那是随我们的业力而刹那刹那的变化,生灭迁流。这个行苦就是很微细的了,我们可能刚开始也不是容易观察得出来,总之我们知道有这件事情,知道我们在这个“受”,受的本身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它不是恒常住不变异的,叫行苦。行苦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生灭变异就安立作苦呢?因为我们凡夫的心情是喜欢稳定性的,我们凡夫的心情没有一个人愿意跑过来、跑过去,就是它这样的一种变化性违背涅槃寂静,违背我们凡夫追求安定的本性,所以它也是苦。就是不要说痛苦感受,你不断地变化,这就是苦,不断地变化这就是苦,这叫行苦。

二、苦苦:苦果实堪悲,辛酸难比。

这个是非常粗猛的苦,这个是苦苦。这苦苦我们讲过了,就是我们观察这个三界的苦,先观察现生的苦,现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也可以观察来生的苦,来生的苦就是三恶道的苦,刀山油锅,各式各样的苦,这个都是辛酸难比,都是非常苦恼的境界。

三、坏苦: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

这个是最重要的,就是坏苦。就是说我们也可能由于过去的善业成熟了,各式各样的荣耀,你这个人果报体长得也庄严、健康,又有财富、种种美好的眷属,但是你可别忘了,“享尽愁还至”,你这种快乐的境界是可败坏的,随时会破坏的。对望着这种将来要败坏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说,它也是苦,对望着未来说它也是苦,因为给你不安稳性,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失坏,这个坏苦。

结论是: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蕅益大师的结论就是说,我们对于五欲的安乐,这当中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去认识:第一个是“尘”,第二个是“劳”。

《瑜珈师地论》讲菩萨地,修菩萨的行,它很强调菩提心,你修行你为什么修行?因为你要成就佛道。那么你为什么会要想去成就佛道,有这样的意乐呢?这个地方有一个关键点,你要思惟五欲的过患、思惟圣道的功德,就是说你要把这个五欲乐跟圣道乐作一个明确的思惟。

这个事情是这样,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厌恶痛苦、我们追求安乐,这个是一个人的本性。一只狗它也知道肚子饿了要找东西吃,它也知道要找一个房子住,它也知道天气冷了要找一个温暖的地方躲起来。就是身为一个有明了性的有情众生,离苦得乐是正常的。问题是,我们希望安乐,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一个真正的安乐。这当中我们应该做一个简别,把五欲乐跟圣道乐作一个简别:

第一个,五欲的乐有“劳”的过失,就是五欲的快乐要假借众多因缘的生起才能够出现。所以说你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在受用的过程当中,有种种的劳动、种种的不寂静的现象出现。龙树菩萨也说,“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你在追求五欲的时候那可也不是简单的,白天上班,晚上还得加班。那么得到以后呢,“得时多怖畏”,你心中也是非常的劳动,也是安定不下来,因为你害怕失坏。那么总有一天,因为五欲的境界本身就是劳动性的,它就是变化性的,你根本没办法去掌控它、去琢磨它,总有一天它破坏了,这个时候“失时还忧恼”。所以“一切无乐时”,所以五欲的快乐它的相貌是扰动的、不寂静的。

圣道的快乐,那又不同。比如说,我们在佛堂当中拜拜佛,拜佛之后我们的心安定下来,念念佛,让内心寂静,我们也有快乐的感受,内心的逼迫性消灭了,轻安乐生起了。而跟圣道相应的这样的安乐跟我们去追求五欲的快乐不同,绝对不同。因为五欲的快乐本身,你去观察你内心的相貌,你在受用五欲的时候是扰动性的,而且你扰动当中是带有一种不安的。那么,我们在佛堂中用功,跟法相应的时候,那个寂静乐那是非常安定的、非常充实的、非常寂静的。这个地方有不同,就是劳跟不劳的差别。

第二个更严重就是“尘”,这个尘就是染污意。我们在受用五欲的快乐的时候,这当中夹带着烦恼跟罪业。就是说你这一念心去跟财色名食睡接触的时候,你一定会生起烦恼,而烦恼的活动就带动了罪业,夹带着罪业,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我们今天在尝这个甜美的食物,虽然这个食物暂时给我们一个甜美的快乐,但是我们把这个毒药吃下去了,对望着未来来说,总有一天毒药发动了,我们就要受大苦恼。换句话说,世间的欲乐我们在受用的时候会造作烦恼、会造作罪业,这个意乐受完了以后,我们就要去一趟三恶道,去受刀山油锅的苦。所以它有这个尘,有染污意,这也是一个过失。

那么,我们在佛法的修学得到了清安乐、寂静乐,那是没有烦恼也没有罪业,这个甜美的食物里面没有毒药,只有甘露没有毒药。所以我们在观察五欲乐跟圣道乐,我们可以根据蕅益大师这个指导,就是从两个方向来简别,就是五欲乐它有劳的过失,你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在受用的过程当中、在失坏的过程当中让你不寂静、扰动,不寂静。第二个,你在受用的过程当中会有“尘”的过失,会引生你很多的罪业跟烦恼,会让你来生付出痛苦的代价。

所以蕅益大师劝勉我们修行人,你应该要理智地去观察这个五欲有尘劳的过失,“切莫把五欲的尘劳枉自迷”。当然,身为有情都是想要追求安乐,你应该把你这种受,当然这个受的感受它本身没有错,方向调整一下,你过去这个受的方向是在五蕴里面受用,把这个受调整在佛法上去受,大乘的法乐当中、广大的大安乐的境界里面,在法益当中去受,那种受是寂静的、是没有杂染的。就把那个受调整一下。

前面我们对于这个色身,当然就是不净相。但这个“受”我们倒不一定要完全消灭,看《维摩诘经》意思,佛陀是赞叹大乘的法乐,而且也鼓励所有的佛弟子安住在大乘的法乐,佛陀允许我们去受用大乘法乐。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受的调整,“切莫把五欲的尘劳枉自迷”,受的方向应该调整一下。那你为什么愿意调整呢?你就是思惟五欲的过患,是这样子。

前面两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从受用这个角度上,对所受用的这个色身的观察,能受用的这个心的观察,来对治我们对五欲的受用。调整我们这个受,使令它趋向于三宝的受用,趋向于大乘法乐的受用,主要是对治贪爱的烦恼。以下第三、第四那就更微细了——谁在受用?那个背后是谁?破这个自性执。我,我在受用。好,把那个“我”找出来,第三个是一种见,我见的颠倒。那么观心无常就是观察这个受,当然能受用就是讲心中有一个我,那么佛法就以无常来观察,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当中真常的我是不可得的。第三个是一个见烦恼,我们看蕅祖的偈颂:

三、观心无常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饶你会思量,总归罔相;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

第一段先总标分别心的缘起——观心无常,我们这念分别心是怎么有的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是迷却真常。

《起信论》上说,一念不觉,真如不守自性。我们这一念心它本来是真、本来是如,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但是它突然间不觉念起,突然间动了一个妄想,好了,迷却真常,它不安份地守在自己的自性上,就往外动,一动了以后就失去了真、失去了常的功德,就在那个地方扰动,缘气纷纭集一腔,就产生一种攀缘的气势,在那个地方“纷纭”,就是杂乱扰动的样子,形成一个坚固的妄想。“集一腔”就是形成一个坚固的妄想。这个也就是说明妄想是因缘所生法,它不是那么的坚固,不是不能调整的,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观心无常事实上也是观心无我的意思。

这个无我观蕅益大师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一、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

这个观法蕅祖也是根据《楞严经》观我空观的一个观法。说这个《楞严经》,佛陀在指导阿难尊者说,怎么知道我现在跟境界接触,我这念心是真心是妄心呢?怎么知道呢?那么佛陀说有一个方法可以判断出来,说真心是离尘有体,离开了六尘的境界,它的自体还在,离尘有体就是真心;说这个妄心是离尘无体,你把境界拿掉这个分别心就消失了,是妄心。

我们举一个例子,我现在去想我过去的恩人、亲人,哎呀,起欢喜心,这个欢喜心是妄心是真心呢?你把这个你所缘的恩人的境界拿掉,你的欢喜心消失了,这是妄心。我想我的冤家,我一想到他我的心就恨,这个恨是真心妄心呢?你也可以判断一下,你把你所攀缘冤家的境界拿掉,嗔心觅之了不可得,这是妄心。这个真心你把境界拿掉了,它的心还在,还是这种境界,这是真心。不随妄转——境界有跟没有不能够去影响它的存在。

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根据《楞严经》这个善巧,“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就是把你所攀缘的境界拿掉以后,你再看看你这个分别心还在吗?不在表示它是因缘所生法,你不应该说它是恒常住不变异的我,那么你这样讲是不对的,因为它会随因缘变化的,有这个因缘它存在,没有这个因缘它不在。所以这也是一个方法。这个是从能观的心直接对立。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灵峰宗论》转载请注明来源:小粉书xiaofenshu.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温馨提示:按 Enter⤶ 返回目录,按 阅读上一页, 按 阅读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阅读。
灵峰宗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小粉书只为原作者妙音0的小说《灵峰宗论》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灵峰宗论》最新章节。
神农道君
神农道君

【国风游戏】【全新设定】一觉醒来,你成为了玄幻游戏中的【司农】官。【王朝鼎盛】版本:你苦修《节气令》,从【风调雨顺】到【呼风唤雨】、从【五谷丰登】到【万物生长】、号令四季,默默发育。你小有成就,随军出征、掌《四农书》,冰封千里大河,为大军开道,《瘴气》杀敌,《雾影》阻万军,立不世战功,位居大司农,窃王朝命数,尽归吾身。【灵气复苏】版本:你养育【山精野怪】:双生并蒂莲使你水火不侵,七星剑竹一剑光寒十

神威校尉 连载 85万字

替嫁高门
替嫁高门

简介:【高冷世子追妻火葬场】永安侯府的世子贺知煜和新皇演了一出君臣失和的戏,只为在他与孟氏的婚宴上拿下反贼。不知情的孟家怕侯府落难嫡女受委屈,慌忙推了养女孟云芍替嫁。大事落定,......

白月轻舟 连载 8万字

我爹不可能是反派
我爹不可能是反派

叶祈一直是别人眼中温润如玉的玄天门大师兄,直到他被人暗算,修为尽失、金丹破碎、灵根被毁,他就像是变了个人一般,独居孤峰断绝与所有人的联系。后来,叶祈有幸重塑灵根,修为甚至更进一步,但曾经温润如玉的大师......

烟波江南 连载 9万字

无限旅游团
无限旅游团

燕孤鸿 连载 910万字

咬樱
咬樱

「小妖精x老干部/年龄差7/将高岭拉下神坛」大三暑假,岁樱因脚伤被叔叔托付给他好友照顾。当时她脚刚打了石膏,对方问她要不要帮忙。那天,岁樱除了知道他的名字,还在他肩膀闻到了淡淡的柚子香。陆霁尘,哲学系......

郁七月 连载 31万字

唯识学概要
唯识学概要

妙音0 言情 连载

百法明门论
百法明门论

妙音0 言情 连载

佛法修学概要
佛法修学概要

让你迅速掌握佛法之修学次第!

妙音0 言情 连载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妙音0 言情 连载

天台教观纲宗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言情 连载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妙音0 言情 连载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粉书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小说均由程序自动从搜索引擎索引

Copyright © 2025 小粉书

本页面更新于2024-03-07 09:44:31